全球最实用的IT互联网信息网站!

AI人工智能P2P分享&下载搜索网页发布信息网站地图

当前位置:诺佳网 > 电子/半导体 > EMC/EMI设计 >

浅析复位信号的设计和时序

时间:2023-08-01 16:04

人气:

作者:admin

标签:

导读: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过对于寄存器行为的描述,而复位方面,在电路设计时建议使用带异步复位/置位的寄存器。...

异步复位

在前面的文章中有过对于寄存器行为的描述,而复位方面,在电路设计时建议使用带异步复位/置位的寄存器。原因是只要复位信号有效,则无论时钟是否到来,都会对寄存器进行复位,使电路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。而复位信号释放后,需要等时钟到来,才会更新数据。

图片

图片

当异步复位有效时,无论有没有时钟,寄存器都会处于复位状态,也会稳定输出,因此没有过于担心的问题。但如果复位信号释放,而此时D端数据与Q端数据不一致,那么当寄存器时钟有效时,就会更新Q端数据。由此也会出现一个时序的要求,也就是recovery/remove timing的时序要求。

图片

为了确保复位信号的使用没有问题,一般采用以下电路来实现异步复位信号释放时与时钟的同步处理,以便让EDA工具自动识别时序路径,进行时序分析及时序优化。

图片

这样操作,我们称为异步复位同步释放。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时序的稳定性。

图片

以上RCU框图中的电路,,用Verilog HDL描述如下所示:

1.jpg

同步复位

有些早期的电路,在设计时使用了同步复位,而没有使用异步复位来进行模块级复位管理。原因是早期的EDA工具对复位信号的处理还不是很好,需要像时钟一样做复位树来进行时序平衡(当时还没有recovery/remove的时序概念),这是为了确保复位的稳定性所作出的牺牲。

图片

如上图所示,同步复位Rst实际上就是DFF的一个输入,所以在时序上直接可以被看做数据路径来处理,这对于早起的EDA工具来说,是比较友好。

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一个问题,那就是所有的寄存器在上电时,输出都是不可知的结果。因此需要等待时钟有效后,才能确保电路的稳定复位完成,接着再释放复位信号。在当今复杂的SoC系统中,PLL或者片内晶体振荡器何时稳定输出,且输出波形正常,是需要一定的管理电路。用不稳定来管理不稳定,是不可行的。

因此对于同步复位的早期遗留电路来说,在外围做好复位管理,确保上电后,其输出不会影响整个系统,也是可以的。

没有复位

有时候,过于在意面积的电路中,会使用没有复位的寄存器来实现电路。如下图所示。

图片

这种情况比较极端,确实寄存器的面积是比较大的,如果减少复位电路,势必有较大的面积收益(20%左右)。但这就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好每个寄存器复位值是多少。然后通过输入,以及一定次数的时钟传递,将电路稳定复位。

比如说上面这幅图,第四级寄存器,上电后是个未知输出,需要4个时钟周期,才能稳定到初态。

这样的电路如果比较大,则上电后复位的时间会比较久,少则几十个时钟周期,多则上百上千个时钟周期。而且如果有部分寄存器需要特定初始值,还需要专门送进去(可以参考同步复位的操作)。

混用复位

以上三种电路复位的方式,可以混用,在节省面积、稳定复位以及早期遗留电路集成上,会有一些帮助。但还是建议能用异步复位就用异步复位吧。

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整理于网络,仅供参考,如果对您有帮助,留下您的阅读感言吧!
相关阅读
本类排行
相关标签
本类推荐

CPU | 内存 | 硬盘 | 显卡 | 显示器 | 主板 | 电源 | 键鼠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25-2035 诺佳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赣ICP备2025066733号
本站资料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,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跟我们联系。

关注微信